<video id="w1eea"><menuitem id="w1eea"><strike id="w1eea"></strike></menuitem></video>
      <video id="w1eea"><menu id="w1eea"></menu></video>
    1. <s id="w1eea"><menu id="w1eea"><strike id="w1eea"></strike></menu></s>
      <rt id="w1eea"></rt>
      <cite id="w1eea"><address id="w1eea"></address></cite>

      <rt id="w1eea"></rt>

        1. <video id="w1eea"></video>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手機號碼,快捷登錄

          手機號碼,快捷登錄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2322 人浏览分享

          開啟左側

          王煥玉:昔日龍潭灣里的向家封合

          [復制鏈接]
          12322 2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相傳明洪武年間“改土歸流”朝廷將所轄郡縣人口密集的地方,搬遷到人少或無人居住的地方,傳說我們那兒是由江西分流來的。當時我們那兒與世閉塞,是個無人居住的區域,于是來了一隊人馬,將四高山而圍,內有溇水蜿蜒穿流而過的龍潭灣的五個坪區和兩個山峪丘陵區捥草為記,分別占有。
            這五個大坪以被占有戶數為序,分別是一家坪、五家坪、六家坪、九家坪、十家坪及三家峪、包家峪(三家峪3戶、包家峪1戶)。十家坪是五個大坪中最大的坪,因此就來了十戶人家在此處居住。其中一戶姓向的人家,便占據了十家坪的中心地段,這個地方后面緊靠四方臺大山脈,前方則是一望無際的平坦之地。
          王煥玉:昔日龍潭灣里的向家封合
          江埡水庫龍潭灣
            這姓向的住戶,經過蠻長時間的繁衍生息,逐漸發展成為龍潭灣較為興旺的家族了。據傳到了清道光年間,在向氏族長的帶領下,在四方臺山脈的山根下(即現在向家封合的舊址上),修建了一座整體為全為一層的木瓦平房建筑群落。這里便是相傳甚早、歷史悠久的向家封合大院。后來這座大院經過多次維修擴建,到上個世紀初期就已經成為慈桑一帶聞名的封合大院了。
            大院腳下,一條包容兩處山泉水源的溪溝環繞大院向東延伸而去,一股小桶粗細的溪水嘩嘩奔流。溪水清澈見底,魚蝦成群。溝的北面是成片的農田,遠處是星羅棋布的農舍院落。大坪中央立著一根7、8米高的旗桿,旗桿頂端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那兒便是合心村小學及村部所在地。
          王煥玉:昔日龍潭灣里的向家封合
          原龍潭灣鄉政府及機關部門
            一座小橋將村莊和大院緊密相連,從橋南沿溪西行五十余步再上坡三十步有一百多平米的曬坪,向氏族人稱之為月塌,其地形也確實似上弦月。曬坪的南面是垂直五米多高,東西長三十多米的塊石護墈。這護墈的上面就是向家封合大院了。一條四米寬的麻石臺階將大院與曬坪相連,從曬坪往上走二十四步臺階便到達大門前,大門外有四米長,一米多寬的歇息臺,大門兩端懸掛著兩盞大紅燈籠,兩邊門柱上貼著大紅對聯,上書“德積百年元氣厚、書經三代善人多”??邕^大門,便到達大院的第一層,這一層是一米寬通向東西兩邊廂房的回廊。經過回廊便到了第二道大門,此大門與前面大門對應對稱,遙相呼應。
            進入第二道大門便有一條四米寬四米長的走廊,走廊兩邊是兩尺來高的護欄,護欄兩邊是長寬各四米的石板石階天井。往前行,再踏上三步臺階便進入第三層中央大廳,這個大廳寬四米深八米,象個小禮堂,屋頂四排亮瓦直透天光,顯得十分寬敞明亮。地面是由1米見方的青石板鋪成,兩邊擺放著一尺寬的四條楠木長凳,長凳十分光滑,可坐可睡十分舒服。大廳的東西兩壁分別張掛著金字牌匾“華堂落成誌慶”,是大院落成之日舉行盛大筵請活動時鄉紳名士所贈。該大廳是族人設筵和集會或娛樂的場所,也是供族人休息聊天的所在。
            經過第三層大廳繼續往內走,便又步入與第二層完全一樣的走廊,同樣的欄桿,一個的石板天井,讓人仿佛又回到原地二層走廊。前行幾步,頓覺眼前一亮,只見那金色的菩薩,金色的畫梁,金色的牌匾,還有那紅綠點金的彩繪廳柱,整個大廳金碧輝煌。這里便是大院的第四層大廳既主大廳。大廳內面正中位置處擺放著朱紅的神柜,神柜上方的神龕上供奉著向氏祖先的靈位,靈位兩邊是披紅的金身菩薩,神柜前面擺放著兩把雕有羅漢的朱紅太師椅,木椅中間擺放著棗紅色的大方桌。東面墻壁上懸掛著“花甲誌慶”金字壽匾,西面墻壁上懸掛著“佳偶天成”金字婚匾,分別是向氏族長六十大壽、長子完婚大喜之日向氏家族奉送。此大廳是家族長老議事和家族內一應大事族長主事的地方。由于幾層大廳緊密相連串通一氣,又十分寬敞,自解放之初起,一直作為村里群眾大會及文藝娛樂、放電影等活動的場所,可容納4、5百人也不覺得擁擠。
          王煥玉:昔日龍潭灣里的向家封合
          江埡水庫關閘時
            大廳兩側廂房大小三十余間,居住著向氏子孫家眷。每當茶余飯后,小伙子、姑娘們就聚集在大廳,或三五成群的圍坐一處“將軍”“奪帥”,圍觀者指指點點,念念有詞,有時還爭得個臉紅脖子粗的;有的則是圍坐一團,聽族長老講那過去的故事;還有的則是天南地北地高談闊論。嬉戲打鬧一番后,盡興而散,各忙其事去了。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文革”興起,破“四舊”、立“四新”,金匾、家神牌位、金身菩薩,以及太師椅上的羅漢木雕全部付之一炬,化為灰燼。壁上、柱上的彩畫也盡其鏟除,第二道大門被拆毀,此舉雖影響了大院的美感,然整個大院未受到損壞,此乃大欣。
            向氏家族鼎盛輝煌時期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向匯籌三兄弟時期,其主要特點是家財雄厚。向匯籌人稱“籌胡子”,在慈桑一帶享有很高的名望。他生前生財有道,腰纏萬貫,樂善好施,廣交朋友,與鄉長、保長、鄉紳、名士稱兄道弟,伸張正義,接濟窮人,他去世后,向氏族長主持其喪事,請了四名屠夫,宰殺了百頭肥豬肥羊,請了好幾班和尚、道士,做了十個晝夜的道場、法事,賓客高朋滿座,慈利、桑植的客人、本地鄉紳絡繹不絕,川流不息,紛紛前來吊唁。法事、道場做完,安葬已畢,族長根據向匯籌的遺愿招呼大家進院,只見正大廳內擺放著一大板桶冒尖的銅錢和銅板,讓大家隨意拿取,不留賬冊,不予登記,這種善行善德,接濟他人的美德在慈桑一帶廣為傳頌。
          王煥玉:昔日龍潭灣里的向家封合
          龍潭灣黃鴨泉外河灘草坪
            第二階段為上世紀七十年代,向氏人口發展到頂峰時期,大院內向氏子孫已經發展到九十七人。大院已居住不了這么多人了。于是在大院的東西兩側以及大院的前面又陸續興建了七棟木瓦結構的住房。其中幾棟對大院有所遮擋,使大院原景有所遜色,但原有建筑群落依舊,風貌猶存。
            大院后面是弧形山坡,山坡上古松參天,棕櫚、矮竹成片,楠竹成林,綠色的油茶樹漫山遍野,將向家大院緊密地環抱著,著實雄偉壯觀!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大躍進時代,所有古松已盡被砍伐供鐵路枕木之用,然而油茶、翠竹猶存,景色依舊迷人。
            在大院的西頭,從山上到山下有一條小溪溝,小溪溝的上方和下方各有一處小小的泉眼,這便是小水井和大水井了。從大院往西行一百步便到了大水井,井水清澈見底,甘甜可口,冬暖夏涼,夏天涼風習習,冬天白霧繚繞,常年有酒杯口面大小一股清水向下流去,即使大旱之年也不斷流,向家大院從來沒有天旱水荒之憂。
            向家大院為向氏子孫創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也為社會作出過不能忘懷的貢獻。
          王煥玉:昔日龍潭灣里的向家封合
          龍潭灣黃鴨泉河灘
            解放前,湘西土匪盛行,長期以來搶劫龍潭灣鄉民的財產,掠走婦女兒童,牽走耕牛,更有甚者,他們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為了維護一方平安,以向澤銀為首,向澤湯、向澤沃、向澤理為輔的向氏兄弟組建了三十多人的自衛隊,自衛隊是清一色的農民,他們用長矛、大刀、火槍用以抵抗土匪。自衛隊放下武器是農民,經營自己的生計,土匪來犯拿起武器是戰士,抵御匪徒。后來得到鄉紳富賈的贊助,于是購置了洋槍,鼎盛時期隊伍發展過百人。鄉長卓如勝將這支隊伍改編為“龍潭灣自衛獨立營”,任命向澤銀為營長,隊伍部分給養由鄉政府提供,余下部分由鄉紳們籌措。這支隊伍成立后,湘西土匪再也不敢輕率地來騷擾龍潭灣,自此再也沒遭匪患。
            1934年10月紅二軍團路過龍潭灣時,時任軍團長的賀龍元帥找向澤銀談話,邀請向營長一道出去革命,向營長考慮到家鄉父老的安危和家室兒女,沒有跟隨賀龍而行,仍然駐守家鄉,錯失了為革命立功的好機會,留下了人生永久的遺憾。解放時被錯定為土匪營長,被關押到常德德山大牢,1955年病逝于獄中,1956年見于他不是大惡之人,沒有血債的事實予以平反昭雪,恢復其國家公民權利。
          王煥玉:昔日龍潭灣里的向家封合
          龍潭灣中心小學
            向家封合因受“土匪窩子”、“土匪營長”等階級斗爭的政治影響,自解放后至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因過不了“政審”這一關,整個封合大院無一人加入共青團和共產黨,無一人參軍入伍,無一人招工,更無其他國家或集體干部職工了。就連生產大隊、村級的行政管理人員都與此無緣。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溫暖送進千家萬戶,國家的各項政策都已落到了實處。人才通過國家高考和各用人單位的招聘,實現了公開、公平的競爭。向家封合真正成了“地靈人杰”了?,F而今是今非昔比、人才輩出了。曾先后涌現出金融、電信、國防科技等多名高科技人才,還有教育、農業、商業等多名高素質的知識專業高級人才及各個行業出類拔萃的各路精英。
            即使在家務農,或外出打工,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早已達到和超過小康之家的生活水平,向氏家族雖然隨著移民搬遷到了異地他鄉,大家都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王煥玉:昔日龍潭灣里的向家封合
          移民前龍潭灣漁民
            1996年響應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的號召,實施江埡水庫移民拆遷,向家大院的子孫后輩們背鄉離井遷居異鄉,大院沉入江埡水庫深處,向家封合為國家建設再次作出偉大而不朽的貢獻。
            為了將來具有考古價值的遺址不從記憶中消失,今寫下這篇文字,謹以此文獻給原龍潭灣鄉的父老鄉親們,希望得到大家的關注和指正。
          (來源:大美江埡 作者:王煥玉)

          上一篇:夏游甘溪溝:覓一處清涼地,享一段慢時光
          下一篇:渡船坡下有渡船——讀黃禮攸“新時代的桃花源”系列作品
          收藏 轉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評論 2

          2#
          微信贊賞 發表于 2022-10-25 17:58:53 | 只看該作者
          來自112.97.192.*(廣東省聯通數據上網公共出口)的土豪網友游客贊賞本文17元聊表心意,只聽他爽口笑道:有多少愛,可以重來。有多少贊,可以等待?當文章已經桑田滄海,是否還有勇氣去愛~

          舉報 使用道具

          回復 支持 反對
          3#
          老姚 發表于 2023-10-27 10:01:02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大美江埡,向家封合的見證人。了不起,你記下向家人都不曾記得的向家的興衰過往。

          舉報 使用道具

          回復 支持 反對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36

          关注

          177

          粉丝

          13010

          主题
          精彩推薦
          熱門資訊
          網友曬圖
          • 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 微信

            站長微信

          Powered by Discuz! 在此致以謝意!

          Copyright © 2011-2023 wancili.com

          欧美老妇与禽交|777米奇影院奇米网狠狠|成熟妇女性成熟妇女性色|天天摸天天做天天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