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慈利茶業先天自然地理條件 慈利茶業地處武陵山與雪峰山的兩大山脈之余脈接緣過渡帶上,在全國氣候帶分區上屬于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濕潤氣侯區。主要氣候特征是: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熱量充足,降水集中,春溫多變,伏秋旱明顯,嚴寒期短,署熱期長。慈利四面環山,中部以線狀山脈“澧水”為界,分為南、北兩大槽形盆地,南部盆地俗稱“前河”,北部盆地俗稱“后河”,前后河內地形多為山環水抱。境內群山起伏,800米以上山峰278座,森林覆蓋率90%以上,常年云霧繚繞。 【茶馬古道村白洋灣茶園】 慈利年降雨量多年平均為1404.2mm,四至九月雨水較多,占年降雨量的75%,能滿足作物旺長期需水。土壤為板巖母質發育,pH4.5~6之間,深厚肥沃,多為礫質壤土或壤土,透水透氣,土壤自然富硒,是湖南省六大富硒土壤縣之一。 【牧羊沖村茶園】 獨特的自然條件孕育了豐富的植物品種,且品質獨特。據1982年農業區劃時的資源調查,慈利現已查明的木本植物有87科,215屬667種。慈利不僅是“中國杜仲之鄉”,山茶科山茶屬茶種在慈利也頗為常見,系茶種發源地。慈利茶葉不但有灌木型中小葉群體,而且有喬木或半喬木南方型大葉茶種,還發現了地方土茶——巖刺茶。歷史上由于人為地砍伐和“燒火山”的緣故,多數是自然再生型狀態,一般樹高2.5至4米。云朝山頂有古茶樹群,生長在大石縫隙中600齡古茶樹現已掛牌保護。 【牧羊沖村茶園春色】 慈利地處北緯29度04分 - 29度42分,正好處于世界優質茶葉黃金緯度帶;慈利是武陵山區優質綠茶核心地帶。2003年慈利被確定為“湖南省茶葉生產優勢區域縣”。2017年在湖南省第九屆茶葉博覽會上,博覽組織委員會授予慈利縣”十佳茶旅景區”和“十強生態產茶縣”。 【湖南省交通圖冊】 二,慈利茶業發展歷程 慈利縣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脈東部邊緣,澧水中游,東北與石門縣毗鄰,東南與桃源縣接壤,西北與世界知名景點武陵源、桑植縣相鄰,西南與永定區連接。 慈利縣歷史悠久,建置已達2500余年,春秋末,周敬王十五年,(前504年),始設白縣。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轄區為36郡,在黔中郡下置慈姑縣;漢改為零陽縣;到隋開皇十八年,“土俗淳慈、得物產利”而改稱慈利縣;唐五代,宋沿襲之。元貞元年升為慈利州,明太祖初年仍降為慈利縣,縣名沿用至今。 【三合口村池巖茶園】 現存慈利最早的明朝《萬歷慈利縣志》,其卷之六“風俗本業”載:“其居深山者……又有茶椒漆蜜之利,暇則摘茶、采蜜、割漆、捋椒、以圖貿易”。說明500多年前的茶業即為慈利山居農民之“本業”。 公元3世紀(兩晉時期),慈利名零陽縣,屬荊州、隸武陵郡時,《荊州土地記》載有:“武陵七縣通岀茶”。據此,慈利茶史至少可上溯到1700年前。 【篩選茶種】(自繁茶苗用) “茶樹王”乃慈利千年產茶的活見證?!恫枞~通訊》1994年03期報道稱“科技人員在慈利縣三合口鄉小溪峪村,發現一棵古老的龍鳳香茶樹…… 是我國古茶樹原生地的活見證”。樹在三合鎮牧羊沖茶農高長富(其子高中垠)舊屋前側。該茶樹具有發芽力強,芽頭整齊、茸毛特多等特點,年一芽二葉標準采摘量達60多斤。經解剖葉片結構,海綿組織很發達,柵狀組織唯有一層,具世界茶樹葉片所罕見的解剖學特征,屬喬木型大葉種。用其制紅茶湯色紅艷明亮,耐沖泡,春夏制成茶顯“冷后渾”,具“宜紅”風味,為“湖紅”之上品;1984年《慈利縣農業區劃報告集》載此茶:含水浸岀物42.57%,茶多酚30.54%,咖啡堿5.27%,氨基酸2.94%。 【茶樹王】 三,茶馬古道 牧羊沖茶馬古道的發掘,為慈利悠久茶史又添重彩,茶盛則商興,當地騾馬客趕著騾馬,將從茶農手里收購的茶葉順著茶馬古道販運到安化、鶴峰、五峰、澧縣,遠者順湘鄂川古鹽道至川藏茶馬古道;另一道以“宜紅”之名至武漢上中俄萬里茶道出口到歐洲。 【騾馬販運】 以三合鎮牧羊沖村為中心,茶馬古道形成了東南西北四條向外延伸的通道。茶商用騾馬馱著茶從牧羊沖往南走旱路,登上戰馬溪穿弓背,過大巖屋,曹家山,經杉木橋,通津鋪之黎家坡,長峪鋪,翻越九寨坡和埡門關,運到慈利縣城交貨,更遠者歷常德至益陽、安化。 【騾馬驛站】 往北走,經沙塘越石門埡(石門埡為古驛站在桑植、鶴峰、石門、慈利四縣交界處,每逢集日四縣販商匯集交易交流?,F屬石門縣管轄)至鶴峰、五峰漁洋關。 往東走經國太橋夜香廟碼頭,到石門壺瓶山(泥沙古鎮)販茶給泰和合茶號,甚或遠至津市、澧縣。 往西走經象耳橋(今象市)、九溪衛(今屬江埡)、江埡、索溪峪(現武陵源)、百丈峽至大庸南門口(今張家界永定門)。一路販岀茶葉,帶回鹽巴、布匹、日用百貨等。 《萬里茶道宜紅茶區文集》中,專家初步挖掘論證,牧羊沖茶馬古道自唐至今,歷1400余年 【古道馱運】 慈利產茶歷史久遠,但昔時多具自然,分散性。慈利何時開始種茶(人工栽培)已不可確考。史有“元至元二十三年二月,立岳陽、常德、澧州榷茶提舉司;元統元年十月,立湖廣榷茶提舉司的記載,榷茶提舉司是管理栽茶、制茶、茶葉專賣事務的政府部門,表明至遲元時慈利(屬澧州)茶葉生產已從(野者)向(園者)轉變”。 【茶園古道老驛站】 慈利人民自覺成規模地種茶,考證確鑿的有兩個重要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清末,“宜紅茶”興盛之時?,F隨處可見的如牧羊沖、王家灣等地逾百年古茶園可為實證。據統計到1949年全縣茶葉面積3800畝(純人工栽培),茶葉產量580擔(真也夠騾馬馱運的),國家收購茶葉37擔。隨著茶葉產量增加,運輸也就成了問題,僅靠騾馬馱運是不夠的,最后集中運輸發展到靠木帆船水運(在豐水季內溇江、澧水周邊將茶葉用騾馬馱到裝船碼頭,裝船后順水而下津市,入洞庭,岀長江,到漢口。從武漢岀口到歐洲)。 【溇澧水運木帆船】 第二個時期是解放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形成慈利茶葉發展大高潮。1956年在三合鎮建立了慈利縣第一個集體茶場 —— 莊塔茶場,成功后發展到當時的其它公社。當時因僅主產采茶而少精加工成茶,故皆以場名。七十年代初,以慈利小溪峪供銷收購站為典型拍攝了一部電影《送貨路上》,反映了當時以茶葉為主的農副產品收購盛況。 【茶園古道】 四,古老茶物 慈利制茶歷史亦為久遠。牧羊沖村高氏古法甑茶傳承人高忠垠老屋仍保存有茶芭簍、馬鞍、擔簍、雞公車、猴子茶簍、茶水壺、茶葫蘆、茶水筒、茶盤、大小茶篩籃、大小茶簸箕、茶巖灶、茶銅壺、大小竹篾茶盆、采茶簍等多種古茶器物,大多是明清物件。 茶葫蘆(清朝) 外岀上山帶茶用 保存人:牧羊沖村/高中垠 馬鞍(騾馬馱茶用的各式馬鞍) 保存人:牧羊沖村/高中垠 擔簍(采茶運輸工具的一種,騾馬馱茶用) 保存人:牧羊沖村/高中垠 獨輪車(俗名雞公車,采茶運輸工具) 保存人:牧羊沖村/高中垠 漆木茶盤、竹茶碗(晚清) 保存人:牧羊沖村/高中垠 焙籠(烘干茶葉用,晚清遺物) 保存人:牧羊沖村/高中垠 猴子竹篾簍(傳統貯存干茶葉的工具) 保存人:牧羊沖村/高中垠 木底篾邊竹箍茶盤(清末) 保存人:牧羊沖村/高中垠 竹茶筒(清遺)外岀上山帶茶用。 保存人:牧羊沖村/高中垠 燒開水銅壺(烤火坑中掛著燒開水泡茶用) 保存人:牧羊沖村/高中垠 茶笆簍(清遺)人挑茶葉用 保存人:牧羊沖村/高中垠 小竹篾曬盆(攤曬茶葉用) 保存人:牧羊沖村/高中垠 大竹篾曬盆(攤曬茶葉用) 保存人:牧羊沖村/高中垠 茶簸箕(選曬茶用) 保存人:牧羊沖村/高中垠 各種傳統采茶簍 保存人:牧羊沖村/高中垠 烘茶石爐(1998年3月牧羊沖地下岀土,明末清初待考,由完整石頭鑿制而成)。 保存人:牧羊沖村/高中垠 茶場初期仿造的木制揉茶機 保存人:牧羊沖村/高中垠 據《中國茶經》,唐朝時主做團茶,但慈利及湘西等地皆做散茶即今炒青綠茶,(有人認為這也許是陸羽未將茲地茶產錄入《茶經》的原因)。后慈利古綠茶發展為蒸青茶:一般經“清洗、攤青、蒸青、初揉、初烘、復揉、復火、烘干”等八道工藝制作而成,葉色微綠,葉底厚實,清香味醇。茲將“牧羊沖古茶高氏傳統制茶工藝”已列入張家界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待續現代篇) 【傳承炒茶技藝】 【古茶高氏傳統蒸茶工藝】 |